返回
顶部
研学实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研学实习
山西石窟考古田野工作坊|2021年度追记
2023-07-29


2021年12月14日,由云冈研究院、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云冈学研究院及北京大学宗教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纪念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暨第三届山西石窟考古田野工作坊石窟测绘专题研讨会”在云冈研究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



上午8点30分,研讨会正式开始,会议由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王炜主持。

云冈研究院经理、北京大学bat365教授、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网页版云冈学研究院经理杭侃代表主办方致辞。杭经理从筹办此次会议的初衷谈起,欢迎学者们围绕石窟测绘进行充分交流与讨论,并对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专家与同道表示了欢迎。



会议第二项议程由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宁波主任引言,发言题目是是《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工作》。宁主任首先系统介绍了云冈石窟数字化保护的目标、理念、方向和路径,提出数字化是一套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把保护、研究、弘扬做得更好。随后,他将二十年来云冈石窟的数字化成果概括为五个方面:(1)建立联合科研平台,培养了一支专业队伍;(2)基本解决了云冈数字化采集难题;(3)实现了石窟本体形变定量监测;(4)创新了考古线图的绘图方法;(5)通过多种技术,实现了石窟活化,走出去。最后,他介绍了云冈研究院阶段的新发展,具体包括数字化保护中心的成立,数字文博工具平台的建立等,并进一步阐述未来云冈将依托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建立石窟资源平台、监测预警平台,虚拟复原平台、文旅融合平台四个平台,同时服务专业用户和公众,将数据活化起来。

会议第三项议程是专家发言,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敦煌研究院及龙门石窟研究院等单位的7位专家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首先发言,发言题目是《石窟遗址的多视角三维重建》。刘老师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案例,从“石窟遗址的三维重建与制图”、“石窟的三维重建与制图”、“石刻佛像的三维重建”以及“佛塔的三维重建与制图”四个方面讲解了石窟的多视角三维重建。围绕“石窟遗址的三维重建与制图”,刘老师具体介绍了用无人机拍摄克孜尔石窟的情况;围绕“石窟的三维重建与制图”,他指出用三维重建可以导出正射影像图,生成等值线,进而和影像叠加显示石窟的前后起伏等细节信息;围绕“石刻佛像的三维重建”,他认为需要根据情况摆放坐标纸或控制板,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导出图片形成线图;关于“佛塔的三维重建与制图”,他以山西运城万荣县的寿圣寺塔为例,分享了具体的拍摄经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线条中的考古——谈谈传统考古绘图》。方老师通过大量的线图作品对传统考古绘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考古绘图是田野考古工作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考古绘图是一种考古语言,更是考古学研究,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另外,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在数字化、三维重建、正射影像图等技术给考古的记录和表达带来革命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测绘点式的考古绘图。他提出对于史前时期的陶器,通过传统手工绘图,对形和结构上可以很好地对器物进行表达,重申了传统手工测绘的必要性。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经理李志荣教授发言题目是《当前石窟寺田野考古组织实施中石窟寺数字测绘问题》。李老师从当前石窟寺考古核心任务出发,通过10年前和当前最新的石窟寺数字化考古案例,以及云冈、龙门、大足、安岳石窟等高精度数字化新成果,强调:(1)石窟寺数字化测绘记录是当前石窟寺考古田野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石窟寺数字化测绘与传统测绘,遵循原则、根本目标并无不同。数字化技术及方法论应贯穿石窟寺考古田野工作全程,而非仅作为测绘工具。(2)石窟寺数字化发展已逾20年,对石窟遗迹的记录,已达到可原真复制的水平。石窟寺考古学者要充分认识和积极使用石窟数字化成果,用以提升石窟寺的观察记录水平和测绘水平。(3)建议石窟寺数字化、考古、保护诸项工作,能够在“多规合一”理念之下,充分融合,一举数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高级工程师吕宁博士的发言题目是《数字化影响下的石窟测绘与保护》。吕老师首先简单回顾了石窟的测绘方式,经历了由传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的转变,然后以四川广元的千佛崖摩崖造像为重点,分享了所属团队的保护利用实践案例。他们综合利用无人机、高清正射影像及全息三维数据模型等技术,获得了现阶段分辨率最高、数据信息最完整、纹理色彩最精确的全崖范围正射影像。在此基础上,吕老师从“石窟历史信息梳理与补充”、“窟龛本体档案梳理与补充”及“病害影响因素分析”等三方面,具体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推动“文物价值再认识”、“文物信息与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及“保护工程实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吕老师最后总结,数字化是文物信息全面有效保存和石窟寺文物资料永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敦煌研究院吕文旭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敦煌石窟考古测绘方法浅述——以莫高窟第一卷考古报告中的275窟为例》。吕老师首先对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绘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指出测绘工作大致经历了小平板手工测绘、近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几个发展阶段,并对各种测绘方式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认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目前最精确的测量方式,但仍存在纹理无法辨识的问题。以莫高窟第275窟为例,吕老师从三维激光扫描与拼接讲起,详细讲解了线图制作的具体过程,包括绘制平面图及窟顶投影、平面及龛底面投影、纵横剖视图、立面图、塑像图、晕染图等。吕老师最后总结,电脑绘图在图形外观一致性等方面较有手工绘图难以比拟的优势,不但能有效节省人力、物力,而且更符合现代考古学的制图需求。



龙门石窟研究院贺志军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龙门石窟考古测绘中的思考》。贺老师从对石窟考古测绘的认识谈起,提出石窟考古报告中绘制的图纸,就是把洞窟的形制、内容还原成石窟营建最初的设计图,指出线图在考古报告中具有优势,比如能够清晰地表现洞窟空间布局,展示造像服饰及装饰图案的细节,便于分型分式研究等。龙门石窟研究院在擂鼓台区和万佛沟区的考古报告中,分别使用了传统测绘和三维技术测绘两种方法。贺老师以此为例说明了手工描图和数位屏电脑描图的区别,并且特别强调要仔细观察分析对象,面对千年风化的石雕像要仔细识别细微之处,进行反复核对和修改。最后,贺老师还围绕绘图提出几个问题与大家交流和讨论。



北京大学宗教考古研究所所长彭明浩助理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数字技术有助于石窟寺研究——以龙门宾阳三洞为例》。彭老师以龙门石窟宾阳三洞的研究案例,具体讲解了数字化测绘对石窟寺研究的帮助。他在研究中利用拍照建立的点云模型,通过观察宾阳中洞不同位置的水平剖面图,发现两侧壁的立像为壁内出坯,做法与主尊不同,体现了洞窟形制在北魏末期向三壁三龛、三壁设坛过渡的状态,进而对宾阳三洞的施工过程、辍工状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彭老师强调,数字技术不仅在保护、展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基础研究上也可以发挥推动和深化作用。数字技术可以使我们看到原先未看到的现象和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与石窟寺研究的进一步融合是未来的学术发展方向。



会议第四项议程是专家对谈,各位专家以及线上线下的听众围绕数字绘图与传统绘图的关系、石窟测绘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杭经理在总结中认为数字技术对石窟寺考古造成的革命性变化目前还未充分显现,存在数字化测量的投入与石窟考古报告的产出不对等的现象,其中的症结在于“测”在传统绘图中与“绘”是一体的,但在数字技术中,“测”与“绘”分离的倾向性很大,这是造成现在数据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杭经理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测绘的目的,其次才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测绘,文物保护和研究都应与测绘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测绘成果。



杭经理还介绍了云冈研究院在明年的工作计划以及预期成果,指出此次会议围绕具体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深入的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感谢了各位专家和听众参加此次会议,欢迎大家在疫情过后到云冈参观和考察。

此次研讨会为期半天,话题集中度高,工作相关性强,既有具体技术层面的经验交流,也有学术研究层面的灵感激荡,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果和公众影响,得到与会专家和各界听众的一致好评。

    (纪要经各位专家审阅,谨致谢忱)


整理:王炜、王荟梅、杨伦财

编辑:康琳